送杨山人归嵩阳

送杨山人归嵩阳朗读

不到嵩阳动十年,旧时心事已徒然。

一二故人不复见,三十六峰犹眼前。

夷门二月柳条色,流莺数声泪沾臆。

凿井耕田不我招,知君以此忘帝力。

山人好去嵩阳路,惟余眷眷长相忆。

译文

不到嵩阳转眼过去十年,从前隐居的心事已经徒然。

一二位老朋友不能相见,少室山的三十六峰还在眼前。

夷门的初春二月柳条泛绿,流莺数声令人热泪沾衣。

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招我,知道你以此来忘掉帝力。

山人一心前往嵩阳路,只留下无穷眷念长久回忆。

注释

杨山人:具体事迹不详,李白亦有《送杨山人归嵩山》诗,写的应是同一人。嵩阳:隋唐时县名,在嵩山之南;唐武后时期改称登封(今属河南)。

动:近。

心事:指欲隐居嵩阳之事。徒然:枉然,空然,意谓不能实现。

三十六峰:嵩山有三十六峰。犹眼前:依然还在眼前。

夷门:战国大梁的城门。在今河南开封县城内。战国时魏国的贤士侯赢为夷门监者。

流莺:莺鸟。流,谓其鸣声圆转。

不我招:即不招我之意。

帝力:帝王的作用,指皇权统治。

眷眷:同睠睠,反顾的样子,表示心里顾念很深。

参考资料:

1、周蒙,冯宇主编.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2:辽宁人民出版社,1994.08:620

2、吕树坤,徐潜选注译.新编·注释·今译唐诗一千首: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,2017.01:102

送杨山人归嵩阳创作背景

  从诗中“夷门二月柳条色”一句,可以推断出这首诗写于大梁,因为夷门是战国时代魏国都城大梁的东门。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,有不同说法。有人认为作于天宝三载(744);有人认为李白与高适两首同题诗,都是天宝四载(745)五月后所作。兹从天宝四载之说,但从诗中的“二月柳条色”推断,此诗应是在该年春二月左右所写。

参考资料:

1、刘常编著.高适:五洲传播出版社,2008.07:43-47

高适

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,世称“高常侍”。 作品收录于《高常侍集》。高适与岑参并称“高岑”,其诗作笔力雄健,气势奔放,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、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。 ...

高适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搭影耸寒月,江声撼夕阳。蛟宫蟠地脉,鸳瓦接天光。

慷慨停孤棹,登临更上方。千秋遗恨在,杯酒吊蕲王。

()

松菊依然绕旧庐,西风归兴动鲈鱼。

归来有酒辄成醉,旋摘秋园雨后蔬。

()
王镜寰

为傍岩腰筑一椽,好留遗迹在林泉。去梯玩月名流已,侧帽填词韵事传。

塔影写残衔岭月,钟声穿破隔溪烟。吟诗结社人伊往,且访高僧学坐禅。

()

渔父空头白,生涯一舸微。欲浮沧海去,又逐暮潮归。

()

雨歇还复注,园庐恒暝阴。空阶行药遍,芳草闭门深。

计口权留鹤,算囊欲卖琴。生涯随分过,不羡披裘金。

()

江湖万里船,天地双老脚。笑我不出门,一个天峰阁。

()